7月16日,百度贴吧里,IP地址为“222.94.255.}”的网友发了一帖,帖子标题为“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”,内容只有“RT”两个字母(意为如题)。
2 O! b0 [2 N$ {& f; I. ~
! Q7 r" a2 O) @9 i {) P 很快,出现了“贾君鹏”的真人回帖,再后面,“贾君鹏的女友”、“贾君鹏爸爸”、“贾君鹏爷爷”之类也出现了,俨然一个全家总动员的劝饭帖。就是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,竟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“烧”红网络,短短数天,天涯社区、猫扑等多家网站转载,数十万回帖,近千万点击。
" @' \! T- }; }" a1 @
& s, O- v4 q8 G! V3 Q 没人知道贾君鹏是谁。网友发动了人肉搜索,在网络上符合身份的有两个人,一个目前在北京海淀卖书,而另一个则在江苏镇江某建工集团,但都不能确定。 4 P7 y7 S# D# W" s/ S4 c3 O7 [
尽管这句话的由来无从得知,但丝毫无损网友们对这12个字的热爱。许多人把自己的网名改成贾君鹏的亲朋好友等,甚至还有《贾君鹏之歌》、贾君鹏漫画、贾君鹏诗歌、贾君鹏口号标语等诸多恶搞作品相继走红。
( l( \$ _, y( D3 l而媒体的介入和关注,让这样的“集体起哄”,不再单单是一场无厘头的网络狂欢。 1 U+ a; S; r( h! j
就在各方专家对如火如荼的贾君鹏现象进行解读时,北京一家传媒公司的CEO黄亮华在博客中自曝为“贾君鹏之父”。 V3 Y- v) O( K# s$ u3 k
幕后推手的真真假假,再次引发舆论对贾君鹏现象的关注。
7 Q, q7 U" A: W2 }# I. I( d 4 t3 S/ |% `2 s/ {/ I/ j. y, E3 J5 `7 U
策划还是意外
& b( b2 V" n+ C ~
6 l: c" B" M. T1 r在这样的一场网络“奇迹”之中,很多人出来“认领”贾君鹏。
2 n$ e. _. q4 S. o/ O有个叫“荆雀”的网友通过修改博客的发稿日期,冒充这句话的作者:“哈,我要到百度发个帖,……一定好玩。”过了两天,他又说:“我只是发了一个帖子而已,虽然我自己认为有点意思,但没想到这么火爆。”
5 n# q: L/ _, N! n( k9 c这个伎俩很快就被网民揭穿,但并不妨碍他赚得几万的博客点击率。
1 i, Q7 O5 L9 K U, {5 H6 \+ B$ ~相对而言,黄亮华的出现,显然更具真实性。
/ b$ ?5 p$ b4 a, k7月20日,黄亮华发表博文《为人不识贾君鹏,便称英雄也枉然》。他坦言,贾君鹏只不过是一个虚拟人物,但这场策划“总计动用网络营销从业人员800余人,注册ID(账号)两万余个,回复10万余帖。” ! E7 Z5 d0 {+ r# v! m
他们进行了两个月的反复思量和流程设计,动用了4个执行席媒介,轮班监测执行情况,两小时作一次电话汇报。据黄亮华说,在引发轰动效应后,策划团队撤出,他们的回帖只占真正网络回帖的3%。
+ ^, l. H. j' [- s黄亮华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,但质疑他是“借势摘桃”的网民也大有人在。 5 ~- i) t% k- w
一位参与过贾君鹏“盖楼”(持续跟帖)的网友说:“不可能的,我从最开始就参与了那件事情,根本就是个纯意外的狂欢娱乐。后来我加了群,发帖的楼主,还有早期的那十几个ID都在我们群里,大家都是纯娱乐。”
4 Z% l5 t7 ?! N) }7 S* }6 c, p“我现在说不了什么。”自称是“贾君鹏”事件策划者的黄亮华拒绝了本报记者的采访,因为“客户有意见”,负面影响始料未及,“公司网站已经被黑掉了。” " U7 L g+ U! d3 Q9 C/ Q% s$ _
有报道称,7月30日后,一些网络论坛出现了《揭秘贾君鹏现象:站在背后的影子》、《贾君鹏现象幕后推手:神秘的网络炒作公司》两篇文章,文章都称贾君鹏背后有公司炒作,内容几乎一模一样,只是“曝出”的炒作公司名字不同。
0 }! R7 A/ w0 G* c7 J* w$ G有网友说策划者是在公然嘲笑网友的智商,愚弄网友之后还要再捞一把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杜寒风却觉得,不必这么“较真儿”,网络不过是一种传播途径,这句话成了流行语,被关注了,传播者也就成功了。 2 z) H' V6 @* ^8 _" w
1 y1 z# K/ ]8 C% t7 D
不断升级的“回家吃饭”
8 B# D7 y/ v) C; x6 @3 }# c( D$ Z6 ] 3 F n2 e- D( b {6 H! u: c
“这一事件说明舆论流的形成并不以事实为依据,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认为,在网络时代,网络与现实之间,并无明晰的界限,“网民高度关注会形成那强大的民意”,必然要影响现实生活。 $ ]6 T/ } u7 K0 N8 ]
事实上,“回家吃饭”的热潮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发扬光大。
( T9 q$ l0 d6 L: F7月19日,微博客Twitter网友郭宝锋因传播某热点案件的帖子,被警方以涉嫌诽谤罪拘留。随后,众多Twitter网友列队发布“郭宝锋,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”。
" d$ K7 W5 @/ f; Y7月22日,网友“安替”首先给被拘押的郭宝锋寄明信片,网友得知此事后,纷纷加入寄明信片活动。明信片除了写明寄往福建省福州市某看守所,都无一例外地写着“郭宝锋,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。”参与邮寄明信片的网友,在邮寄前还把明信片拍摄下来上传至网上,供其他网友浏览。 ( i/ C* A$ e2 w2 K
有网友说,这是“大家用最温情的语句表达的强烈抗争”。
. e( C5 O7 e* I同一天,知名媒体人董路发表博文,批评易中天在节目录制现场讥讽主持人一事。文章最后说:“从哪儿来回哪儿去。易教授从大学校园而来,出来混了一圈儿,既然混得还不错,既然心态已难以自持,不如见好就收、打道回府。没听见吗?你们校长喊你回学校吃饭呢!” % A9 |& Z8 s0 r, d, x( V
“‘回家吃饭’已经有了新的含义,可以借此表达不满,抑或是说下课、歇菜等。”杜寒风表示,这句话给了网友发挥的余地,它能跨越网络来到现实中,不能不说是策划者的成功,达到了传播的效果。
+ r' X9 D8 } e; Z“一 句话有多项含义是很正常的。”丁俊杰认为,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在受众那里产生多项理解,甚至根据自己的处境、经历等,进行选择性理解,都是正常的。但是,当 事实基础真假难辨时,网络环境中高度集中的热点和言论,应该引起网民、网站和政府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和关注,“网络这种传播途径力量强大,要是用不好,会 对社会造成伤害。”
# m6 v2 S L( K; @0 K
8 x/ y8 N/ E8 X. b: F2 }7 I
1 o8 Z! |8 Y% j8 p" d+ M' \6 b , C# ]: L+ X) @
$ D/ H- {3 b0 G( S9 ?9 w
" l x6 m. t- ?6 |' y7 X/ Y
1 b. p0 {& A: t) x1 D
( C+ u @8 X+ V J) \3 i) K' p+ y+ s( j
, }) _% U& s: C' n* S# A' v' I0 B- C$ v" g. F
2 D1 k" k9 L7 I) F) o ~
; t) j* ?7 q0 x7 v Q6 B( E8 j
: {4 N' G/ ]: f f5 p
v! `$ ?( N+ n3 z; C7 {( s
5 @$ |0 b- X! c1 S5 y; n9 [6 d6 e
|